English

让科技在田间“结果”

——中国农科院气象研究所促进成果转化纪实
2001-04-09 来源:光明日报 ○林志锋 王光荣 我有话说

“把问题留给研究所,把效益留给社会!”这是中国农科院农业气象研究所全体人员对社会的承诺。近几年来,他们积极建立产业化基地,推广“抗旱型种子复合包衣剂”等系列产品。截至2000年秋季,使用该系列产品的各类农作物已达7000万亩,广大农民依靠此技术增收逾15亿元。气象研究所成为了农科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典范。

气象所针对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综合分析了不同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和各种土壤的养分丰缺状况,并结合地下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种子不易出苗以及保苗、苗壮等问题,进行了大量试验,最终研制出“抗旱型种子复合包衣剂”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包括棉花、小麦、玉米和谷子等7种大田作物种衣剂,由于集抗旱节水、杀菌灭虫、促进生产等多种技术为一体,该产品被农民形象地称为地下“小水库”、“小肥库”和“小药库”。

为了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气象研究所成立了成果转化的职能部门——科技开发服务中心。自1998年开始,该服务中心先后在河北、山东和山西省建立了3个各具特色的产业化基地。1998年初,服务中心与廊坊市种子公司开始股份制合作,建立了廊坊种子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促进种子培育向产业化发展。同年秋,服务中心通过技术转让的形式与山东省邹平农药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后者获得了在有限范围内使用“种衣剂”技术的权利,并同时享有其他技术的优先使用权。该列系产品中的“小麦种衣剂”次年春播立即在胶东、鲁西南和西北地区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且于当年秋播季节推广到了山东省80%的地区。此外,“玉米种衣剂”也在上述地区得到了一定范围的推广。

山西省是我国粮食作物种子需求量较大的省份之一。为满足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的需求,气象研究所于1999年初独资兴办了中国农科院山西寿阳种衣剂试验厂,向产业化又迈进了一大步。1999年春天,仅该试验厂就推广“玉米种衣剂”270吨,推广面积超过百万亩,每亩增产率高达14%,取得了沉甸甸的硕果。

经过不断的信息反馈和技术改造,“种衣剂”目前已具有十分稳定的效果。研究所通过缜密的对比试验证明:使用“种衣剂”的小麦,出苗率可提高17%,从而节约了15%的种子总量,大豆、玉米、棉花、花生和水稻的出苗率也分别提高了10%—18%。据气象研究所科技开发服务中心李茂松副主任介绍,从1997年至2000年秋,“种衣剂”的应用已遍及山东、河北、河南和山西等近1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河北省小麦和玉米的使用面积均高达70%。使用“种衣剂”的各类农作物达7000万亩,创收近8.4亿元。此外,还节省了15%的种子和部分农药,每亩平均节约10元钱,合计约7亿元。仅此两项,“种衣剂”就创造利润约15.4亿元。

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是气象研究所成功的关键。在气象研究所的新产品研发中心,具有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学历的研究人员就占总人数的20%,而气象研究所的主要管理人员中具有同等学历的更是达到50%。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